二百年馬百良歷久常新 ——第五代舵手:「八十歲婆婆都要扮靚!」
2022年9月5日

珍寶海鮮舫、灣仔大榮華、美都餐室、蓮香樓等舊香港記憶一一被歷史洪流淹沒,本地老字號買少見少。中藥品牌馬百良今年踏入200周年,這間家族企業曾經面對品牌老化,連年虧損,直至第五代馬泰炎二十年前掌舵,逐漸引入現代化管理,打入年輕顧客群,才成功扭虧為盈。他憶述,當時曾向抗拒改革的員工展示兩張80歲婆婆的相片,一個有扮靚,一個蓬頭垢面,馬百良顯然是後者。在傳承中創新,是馬百良浴火重生的成功關鍵。

撰文:幸瑜 本刊特約記者、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

1822年清朝末年,馬百良藥廠在佛山誕生,1949年新中國成立,馬百良在香港繼續經營,為人熟悉的招牌藥包括安宮牛黃丸、烏雞白鳳丸、保嬰丹等,迄今仍沿用祖傳配方,店面設於皇后大道中,全港只此一家,2001年正式由第五代的馬泰炎掌舵。

馬泰炎在泰國出生,父母一直在當地經營馬百良分店,大學時開始幫手「睇數」。美國大學修畢MBA後,回到泰國,做過會計行、飛利浦、美國運通、花旗銀行等,自稱「38歲前是一名打工仔」。

上有哥哥和姐姐,在家族第五代中輩份亦最小,從未憧憬會接手馬百良,「大學時開始思考將來的工作,我的夢想是做酒店大班,當年覺得好架勢,但長大了才知道這一行人事複雜。」

對於家族企業的歷史,自小只從父母口中略知一二,沒有太大感覺,直至大學階段才開始產生感情:「小時候,阿媽總是帶我睇西醫,21歲左右臨近畢業,壓力大口腔潰瘍,像生痱滋一樣痛苦不堪,西醫一直搞不好,阿爸就給我馬百良的紫雪丹,想不到3日就見效,第一次見識到中藥的威力。」另一次是撰寫大學商科畢業論文,決定以馬百良為主題,「阿爸把公司的歷史給我看,我才第一次深入了解家族的來龍去脈,祖先如何行善幫人」。

時間回到21年前的夏天。「那年,馬百良在香港召開『特別會議』,當時阿爸年事已高,無法坐飛機,於是我代表他來港出席會議。」本來計劃玩幾日後,再飛美國旅遊,行程亦已安排妥當,殊不知向來在會上默不作聲的他,最終會默默接受「欽點」。

「自問輩份最小,我向來不發表意見,加上不懂看中文,又不熟悉香港文化,發夢都無想過會輪到我,但當時堂哥忽然問我做不做,我就懵盛盛的答『做咪做咯』,就這樣做CEO到現在。」原定2001年7月1日第一天上班,但碰上颱風,只能延遲一日「就職」,也許這是上天的預告──上任後要面對大風大雨。

甫上班翻開公司的賬簿時,當堂嚇一跳,完全笑不出,「點解會咁?我要慢慢找出問題核心」。馬百良原來已虧損了幾年,「有幾大原因,現金流不足、淨收益低、加價緩慢、廣告不足,最重要是按照傳統,給批發商賖數三個月,但入貨卻要用現金!」

家庭企業難以說變就變,加上馬百良的股權分散,需要時間磨合,他解釋:「最初股份是分給阿爸六兄弟,之後分拆下去,我也不是大股東。」MBA出身的他花5年時間,利用過往在職場上的經驗,改變馬百良策略,此後一直保持增長,究竟他是如何將這個百年老店脫胎換骨呢?

「祖先遺訓是良心經營,我們不會跟隨市場步伐加價,這傳統不會改。」六十年代起,馬百良的廠房設在柴灣,百分百香港製造,他直言:「成本雖高,勝在安心。」好的要保留,不好的要改善,才能適應時代變遷。「舉例說,當年我上任時,計數仍用人手,遲至3個月後才知道銷售數額,於是我在2003年進行電腦化,隨後更添置自己的伺服器。」當年電腦化,曾經招致部分老員工的反對,後來嚐到甜頭後,自然擁抱改革。

30歲媽媽是主要顧客群

馬泰炎年輕時在跨國公司主力做宣傳推廣,這種經驗在家族企業可以大派用場。為了重拾大眾對這間百年老店的認知,他不惜耗費重金推廣,「試過投紅隧的天價廣告位置,也會贊助演唱會。近年更推出糖果等保健食品,雖然所賺不多,但勝在能夠藉新產品,重新connect不同年齡層。」

不固守有麝自然香,全因接手初期被一件小事當頭棒喝。「當年我在公司對面的健身室做運動,有次問一個20多歲的女仔,知不知道馬百良賣什麼?她說『咪賣糖果囉』,可想而知,當時的年輕一輩已遺忘了我們!」為了告誡員工必須改變,他開會時展示兩張80歲婆婆的相片,「一個是有扮靚的婆婆,一個是頭也不梳的婆婆,問他們喜歡哪一位,人人都說是前者,但我說馬百良卻是後者!」

為了令百年老品牌年輕化,他花時間研究目標客戶的大數據,與員工一起「腦震盪」,「當年顧客群大都是60歲、70歲的退休人士,顯然已嚴重老化,後來我們將主要顧客群重新定位為30歲左右的媽媽。六七十歲顧客群不出幾年就會自然遭淘汰,如果是30歲左右,即使她們變老了,始終是我們的客戶,所以我們必須照顧這個年齡層,至少要令她們認識馬百良。」

他強調市場策略不可能「逢出必勝」,只能「trial and error」,「你做10件事有3件失敗,但有7件成功,那就做下去,總好過只做一件,不成功、便成仁」。賣廣告是需要時間才能證明成效的開支,家族中人會否寧願「立即分錢」呢?他笑言:「為何不分了它?這些話我由細聽到大,但我讀MBA出身,試問做生意怎能不做宣傳呢?」

雖然是第五代馬家血脈,還擔任董事兼總裁,但無論面對其他董事抑或員工,絕不一言堂,「我樂意聽員工意見,只要員工強烈反對,我便不會推行;以往我們每年開會一次,草草兩小時了事,現在我會每年親自撰寫4次報告,增加透明度,向董事會告知發展進度和未來計劃。」

他接受西方教育,同時講求中庸之道,管理上中西合壁,「我輩份最小,從來不會同長輩爭論,要尊重他們,如果不接受我的提議,我會把文件放在辦公桌,假以時日再提出來。任何公司都會有意見不合,何況是家族生意?」

政府發牌效率慢拖後腿

掌舵21年以來,經歷了九一一恐襲、沙士襲港、豬流感、金融海嘯等大事件,但最頭痛還是新冠疫情,「無人想過會維持這麼長時間,兒科藥影響最大,因為西醫見效快,家長寧願有事先吃西藥。」2019年社會運動,馬百良業績下跌約20%,2020年在疫情拖累下跌了40%,幸好2021年開始調整過來,現已全面回穩,「疫情之下,很多計劃不敢貿然推出,這是無可避免」。

今年踏入200周年慶典,他坦言相關支出不能省,「慶祝依然要慶祝,宣傳依然要宣傳,我同員工一樣只能經歷一次200周年,有今生、無來世!」

時至今日,柴灣廠房依然保留傳統,有專人為工友煮兩餐,「以前店舖都會有飯開,我同十個八個夥計一齊食,後來考慮到衞生問題而取消,但每年依然會有4次聚會,包括開年和藥王誕」。

即將步入七十古稀之年,馬泰炎未有退休打算,將來會否上市也未有共識,「留給下一代決定,畢竟讓外人做董事,未必人人同意」。

回望過去,他無悔接掌家族生意,「就如花20年養大一個小朋友,20年總有不開心的時候,但見到他長大成人,這種快樂難以言語,過往的一切辛酸也是小事。」經營企業像飲中藥,入口苦,回味甘。

他重申馬百良會先做好香港本土市場,再擴展東南亞業務,亦相信香港品牌在大灣區大有作為,「我已用業績證明改革是行得通,企業要緊跟時代步伐而變,現代化需要不停革新下去」。

自從疫情爆發後,中醫藥備受青睞,不過,馬泰炎不諱言,政府審批速度緩慢是拖後腿,「當年衞生署加強對中成藥監管,我們絕對支持,有效改善業界形象,亦能減少害群之馬出現,惟審批進度緩慢,目前馬百良有30多款藥物獲得『P牌』(「確認中成藥過渡性註冊通知書」),但僅得不足10款獲得『C牌』(永久性的「中成藥註冊」)!」

「很多時候,一等就是十幾年,兒子也長大了,還未等到由P轉C,也許孫子大了才批得出!」首任特首董建華時代,香港已聲稱要發展成為「中藥港」,但是回歸25年,進度令業界大失所望,「有時政府換了人,又要重新等過,真的不知要等到何年年月,畢竟當產品由P轉C,包裝、宣傳等也要重新做過」。

歷經戰亂二百年 馬百良屹立不倒

擁有200年歷史的馬百良,由廣東至佛山再擴展至東南亞,幾經戰亂的洗禮,可謂現代中國歷史的側寫。

清朝道光二年,即1822年,祖名「貴寧堂馬百良」的藥舖於廣東佛山開張,專研製各種古方成藥,包括膏、丹、丸、散、茶、油、酒等成藥。其出產專治小兒驚風、腸胃不適的七厘散,因效果奇佳、價錢公道,人稱第一代舵手馬準衡為「百良公」。

二戰生意受重挫

光緒三十年(1904年),馬可舟之子馬仲如獲父親同意,於香港皇后大道中獨資開辦分店,其後落戶東南亞泰國、印尼等地。二戰期間,如日中天的馬百良受到重挫,僅得泰國分店碩果僅存,由馬仲如經營下去。

馬泰炎佩服爺爺(馬仲如)當年早已走在時代尖端,不僅懂得在報章賣廣告,更會穿上紳士裝拍照,用自己肖像做商標。當年還會購買「西洋鏡」拍照。

業務擴展快,三妻四妾也許是快速增加人手之道,因為妻妾子女都能幫手。馬仲如有8個老婆,膝下子女多達23人,馬泰炎的父親為八兄,「多老婆就要勤力搵錢,要享盡齊人之福不容易,哈哈!」馬泰炎幽默地說。

「六嫲是香港人,打理香港分店,但五嫲是大經理,隨阿爺四出打江山。」馬泰炎的父母同樣在香港出生,爸爸來自中醫家族,母親來自西醫家族,長大後選擇修讀商科,傳承了馬家做生意的DNA。

第三代早逝影響步伐

「阿爺在1936年五十多歲就離世,大伯父年紀尚輕,未能接手,導致馬百良發展速度減慢。」1949年,剛成家的父親移居泰國接手分店,馬泰炎於1955年呱呱落地,「阿爸和阿媽多年來睇住泰國那邊,香港總店這邊就由第四代傳人經營,期間有過三位CEO,直到第五代,我是第二位接棒。」

——節錄自9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